通过拍摄灰卡测试片就能测定所有胶片的EI值(曝光值数)。在你使用你的测光表、镜头、特定的胶片和特定的洗印厂时,这种方法有助于你得到正常的曝光。
1. 在适当的光源(3200K 或5500K)下使用你选定的胶片。
2. 使用平光为灰卡均匀布光。
3. 使用入射光测光表面向摄影机读取数值。
4. 使用点测光表从镜头轴向测灰卡确认光强。(镜头开光口要符合通常拍摄被测试胶片的情况。)
5. 将镜头遮盖,跑几尺胶片以获得D-min。
6. 从曝光过度一档到曝光不足一档,以1/3档的曝光增量拍摄一组曝光系列(每段约5尺长),然后使用3x5的“指示板”标出每段的曝光条件。
以 500T 胶片为例:
曝光过度一档(曝光指数250),曝光过度2/3档(曝光指数320),
曝光过度1/3档(曝光指数400),正常曝光(曝光指数500),
曝光不足1/3档(曝光指数640),曝光不足2/3(曝光指数800),
曝光不足一档(曝光指数1000)。
一定要保证灰卡在胶片上的影像足够大,以便于用密度仪测出读数,特别是在使用16mm胶片时更要注意这点。
7. 值的密度。哪种曝光最接近,就可以选用其相应的曝光指数作为这批胶片的“正常”曝光值。
8. 如我们在讲感光测定一节中所述,测量胶片的密度即可找到何种曝光可以得18%灰卡的合适密度。在洗印后底片的红层低密度值上加0.65,绿层和蓝层的低密度值加上0.70即为红绿蓝“目标密度”(aim density)。(增加密度值的方法适合于正常反差的柯达彩色底片,而不适合于如5277等低反差类型)。不同类型的底片低密度会有些差异。
9. 将“目标密度”与已曝光的那组曝光系列进行比较。这样即可确定何种曝光可以产生最接近于“目标”拍摄这一曝光系列应使用同样的T 光圈档,可以用改变画格速度的方法来完成曝光量的变化。这种方法比改变T光圈档设定的方法要更加精确一些。
画格速度变化应为每秒 12/15/19/24/30/38/48格,这等同于曝光量从曝光过度1档到曝光不足1档的变化。
本文源自:http://www.stonefilmworks.cn/zx/43.html